女生在上海相亲的感言

2024-12-26

我在上大学的时候谈过一个男朋友,后来毕业就分手了。毕业一两年后,我就一直非常困惑,“该从哪里找对象呢?”

在改行做测试工程师之前,我在一家中小型外企建筑公司工作了很长一段时间,也一直单身着。虽然建筑公司男生很多,但是他们大部分都在外地的工地上,一年到头也见不到几面,唯一能长时间面对面沟通的机会,还只能在公司的年会上。

以前的同学在毕业后,基本就不经常来往了。家里面,父母虽然也是土著,但其实认识的人也很少,亲戚之间联络的也不是很多。然后,自己也比较要面子,也不想直接拜托亲戚介绍对象。

说实话,上海人民如果不是在郊区生活,和邻居的关系几乎真的是最熟悉的陌生人,更不可能拜托邻居介绍对象。

我周围比较好的朋友,他们的恋情大多在校园的时候。校园恋爱的好处是有大量的时间了解对方并相处。因为没有走上社会,没有工作单位、职务和薪水的攀比,即使条件一般,相处的时间多,容易产生感情并放大对方的优点。

但是自己既然已经离开了校园,就要适应社会的生存规则。我刚毕业时还没有想以直接结婚的名义谈恋爱,所以很抗拒参加那种付费的线下相亲活动。

不久前,我有个性格内向的舅舅,居然在人民广场相亲角成功了,找到了自己的伴侣,舅舅可是中年人!于是,我的母亲就顺理成章地想到去那里帮我去找对象。

上海人民广场相亲角,已经很出名,不过并不是一个让人向往的地方。从小,我就能从电视上看到这个著名相亲角的镜头,那些年迈的父母拿着打印好的纸头,上面写着自己孩子的“简历”,互相热切交谈。我一度认为自己不会到这一步,不会沦落到去那里寻求脱单。

酒香也怕巷子深,俗话说的好,如果想要脱单的男女是一个产品,如果一直难以脱单,肯定是市场推广出了问题。即使诸如苹果手机这样经典的艺术产品,也需要经典的广告来带动销量,更何况我们这些芸芸众生。

我比较要面子,但是去相亲角我却不用亲自去,只要我母亲出面。我觉得如果能多一条认识异性的渠道,也可以尝试下。我母亲确实比较喜欢和人唠嗑,我便支持她去那里跑跑,而且都是他们那个年纪的人,能让我年迈的妈妈和他们聊聊天也是好的。

人民广场的氛围也还算接地气,我母亲确实连续几个星期都往那里跑,见到了不少有意思的现象。

虽然门当户对、讲究条件这些都很正常,但是相亲角有一种人被物化的感觉,已经如此明码标价地放在市场上任人挑选,感觉就像摆摊,只不过物品是人

我的家庭在上海属于中产,刚毕业那几年又不是非常成熟懂事,因为没有房租的压力,并没有好好想过研究赚钱这回事。

当时我也还没有遇到幽哥这样的贵人,不懂跳槽技巧和副业思维,一直在一家外资小企业安稳地待了三年。既没有学到东西,也没有考虑自己以后的发展,一直局限在一个地方,不知道其他人的工资水平,朋友们的具体薪资状况我也不好意思多问。

有的家长问得很详细,我的工作单位名、单位地址、家庭地址、父母的工作和收入等等,都要一一详细列出来。那时的自己月收入不过万,也不想吹嘘,我让我的母亲把我自己的实际情况,都一五一十地告诉了对方家长。

我当时是在外资小企业工作,本身比较清闲,不存在996现象,甚至连加班的情况都没出现过。虽然不是体制内的铁饭碗,但也还算稳定,可是很多家长依然一听就摇头。他们更加偏好那种相亲市场上最受欢迎的工作——体制内的医生、教师和公务员。

其实,如果是因为工作问题拒绝女方,我认为完全没有什么问题,婚姻不是儿戏,现在已经不是以前那个男耕女织的年代了。女方如果工作稳定、收入高,可以给男方带来一定助力,绝对是加分项。

家长不介意体制外工作者的,对女生工资有要求。有的家长说自己儿子月薪两万,明确表示希望女方月收入在一万五以上。有的男方需要女方一起买房,但也是希望女生收入可以达到一万以上。

我母亲当时一再表示,以后我可以通过跳槽提高收入,工资不会一直原地踏步,一定会跟上男方的脚步。然后,对方家长表示,只看现在,不谈未来。不要说见面的机会了,连联系方式都是不肯给。

就这样,我很不幸地第一关就被众多家长PASS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