上海离异男相亲记:与精英女的情感纠葛
我叫张伟,四十四岁,是个地道的上海人。我离婚五年了,一个人过日子吧,说不上有多苦,也谈不上幸福。夜里一个人回到空荡荡的家,总觉得房间里缺点什么,好像是缺一股人气。但让我去重新找一个?也有点打怵,尤其是经历过一次失败婚姻以后,我实在不敢再轻易踏进那道门。
这么拖着,也就是拖到了快四十五岁,平时那几个死党倒是经常调侃我,“老张啊,你这是打算守寡到底啊?”特别是小明,逮着机会就劝我再找一个伴儿。有一次我们几个聚会喝酒,酒喝得差不多了,小明忽然靠过来,“伟哥,你都四十五的人了,不考虑再找个人?难道真打算单着过下半辈子?”
我也知道他的好意,但嘴上还是习惯性地搪塞一句,“哎呀,你别提了,之前的事搞得我对婚姻都有阴影了。结婚哪有那么容易,讲句实话吧,我怕了。”说这话的时候,我自己都能感到心里发虚。
可能是老兄弟看不下去了,那次饭局后不久,小明果然找了个对象给我介绍,倒是挺厉害的一个姑娘——李梅,三十二岁,事业有成,人也大方得体,小明说,虽然年纪比我小,但她的生活阅历一点不比我少。“哥们儿,我跟你说,这姑娘比你条件好太多了,人家还没成家呢!你多少得上点心。”
于是,在朋友的推波助澜下,我开始了一次久违的相亲。
周六晚上,我提早到了约定的餐厅。说实话,这么多年一个人过惯了,真不觉得自己多么想去了解一个陌生人,但既然都已经来了,多少也得拿出点诚意。我穿着件算得体的衬衫,打着一条深蓝色领带,心里既平静又带着点忐忑,不知道会遇到一个什么样的人。推开餐厅门,视线扫过去,我一眼就看见了她。
李梅已经到了,坐在靠窗的角落。不得不说,小明没夸张,李梅的确是个精致的女人。一头黑色长发披在肩上,穿着黑色职业套装,举手投足间透着一种干练的气质。这气场,别说在男人堆里,就是在我见过的女人里也算是数一数二的。
我走过去,尽量自然地笑了笑,“你好,我叫张伟。”
她抬头打量我一眼,眼神清澈干练,“你好,张先生,我是李梅。”
“我听小明说你做金融投资的?”我笑着开场。
她也淡淡笑了笑,点点头,“对,我在证券公司做投资经理,工作上压力挺大,不过也习惯了。”李梅回答得自然坦率,让人觉得她对自己的生活有一种游刃有余的自信。
我自我介绍了一下自己的职业。她没有表现出特别的兴趣,倒是很礼貌地听着。聊了一会儿,我心里明白,李梅和我过去相亲见过的那些小姑娘不太一样。她眼神清亮,谈吐里少了点小心谨慎,却多了些从容干练,仿佛早已不对婚姻抱有某种幻想,更像是来聊聊生活,交个朋友。我们聊得倒是顺畅轻松,但也是这种轻松,让我有些疑惑:我很难看出她对我有多大的兴趣。
吃完饭,我主动提议,“梅梅,要不要改天我们再出来喝杯咖啡?”
李梅点头答应了。
说实话,回到家后,我心里竟有点失落。这次相亲的确没有太大的“火花”,相反,她像是给我带来一种很现实的感觉。冷静、理智,或许就是她的风格吧。我本来以为相亲就是个见面、结交、谈婚论嫁的过程,没想到面对她时,我倒是不知道自己该以什么心态去面对——是朋友,还是潜在的另一半?
几天后,我又鼓起勇气约她出来看了一场话剧。这是我常去的剧场,话剧讲的是一对夫妻三十年风雨的生活。也许是故事让人有点动情,剧散场后,我们走到咖啡馆里坐下来,彼此都还沉浸在故事的氛围里。
她忽然问我,“张伟,你之前那段婚姻,是真的让你对婚姻彻底失望了?”
我一愣,没想到她会问得这么直接。我犹豫了一下,点点头,“对,是有些……阴影吧。”说完我自嘲地笑笑,不太想在这上面多说什么。
“其实我理解你的感受,”她若有所思地看着我,“我的性格也没办法对婚姻抱什么憧憬,但内心其实很渴望有人能陪着我,理解我。”
听着她的话,我心里有些触动。女人到了她这个年纪,还没结婚,说没有外界压力是不可能的,可她表情上看不出一丝着急或者焦虑。她似乎对自己的人生有一个很清晰的掌控和认识,她知道自己要什么。
我们继续约会了几次,一来二去之间,李梅的性格逐渐显露出来。她的确是个理智果断、极有自我掌控能力的人,尤其是面对压力的时候,几乎让人感觉不到她有一丝退缩。和她相处,总能被她那种乐观而充实的生活态度感染。她事业心很重,甚至有点工作狂。公司里的人际关系和投资项目压力是她的家常便饭,但她却能把自己的时间安排得井井有条。她的兴趣很广,健身、旅行、园艺,生活得很充实。相比之下,我倒显得有些按部就班了。
有一次,我实在忍不住问她,“李梅,像你这样过得挺好的人,为什么还想着相亲结婚呢?”
她笑了笑,显得有些无奈,“你说得对,我是过得挺充实的。但有时候,我也会想,如果有个人能陪着走完这辈子,也许会不一样吧?”
我们开始逐渐熟络起来,谈天说地,时不时也开点玩笑。其实我内心也逐渐放下了戒备,开始享受这种自由、轻松的相处模式。
然而,问题也慢慢浮现出来。
就这样,和李梅的交往继续着,时间长了,我也逐渐发现了一些问题。
有一次,我们在周末的聚会结束后,我提议顺路送她回家。李梅看了看表,微微皱起眉头,“张伟,我有点习惯一个人回去,我家离这儿不远。”
她拒绝得很自然,但我愣了一下。我开口却又闭了嘴,尴尬地笑笑,说了声“那好吧”,看着她拎着包径直离开。我明白,这句话背后其实不是因为路近,而是她并没有准备好让我真正进入她的生活。
就这样,几次试探之后,我意识到,她对婚姻其实并不像她表面上所表现的那样无所谓。她一方面接受我陪伴她的关心,但一方面又保持着某种不可跨越的距离。甚至在朋友聚会时,她有意无意地和我拉开距离,似乎不想让别人误以为我们已经是情侣关系。
几个月后,一次在外滩的约会结束,我终于忍不住开口了。我们坐在江边,看着远处的灯火点点,我直截了当地问:“李梅,我们这样算什么?你有没有认真考虑过我们的关系?”
她听到这话,表情愣住了,随后竟是笑了笑,“张伟,我一直以为我们是在交朋友啊。你也说过,你对婚姻是心存顾虑的,我们彼此不正好合适?”
她的回答让我心头一阵失落。原来在她心里,我不过是一个可靠的朋友罢了。
我试着解释我的想法:“李梅,朋友当然可以,但如果我们彼此有好感,为什么不能走得更近呢?我可能没有你这么精致的生活,也许在你眼里并不特别有趣,但我真心觉得……我们可以试试。”
她沉默了,良久才开口:“张伟,你是个很值得尊重的人,但我确实不想进入一段束缚性的关系。我很害怕婚姻的负担,尤其是感情里的责任和压力……一旦进去了,就很难维持住自己想要的生活节奏了。”
听到这里,我突然感到一阵无力。或许她从一开始就没有把相亲看成是迈向婚姻的途径,而只是找个“互相陪伴”的人。我没有再多说什么,也不想再强求。我忽然明白,我们两个人可能追求的根本不是一回事。
接下来几天,李梅并没有主动联系我,仿佛彼此都有默契般地回归了各自的生活。几周后,她发来消息,邀请我和几个朋友一起吃饭。这次聚会,她带了一个男伴——一个年轻帅气的男子,一身西装,体态轻松自然,和她站在一起,看上去确实般配。
小明凑过来低声问我,“那人是谁?你们俩不是在一起吗?”
我苦笑了一下,摇摇头,“我们从来就没在一起过。”
那一刻,我想明白了。她其实从没想要一个家庭式的“伴侣”,而更倾向于在工作之外偶尔有人一起聊聊生活,甚至把“相亲”当成一种社交。这样无关婚姻,甚至无需责任。她大概会一直这么下去——直到遇到一个真正让她有心打破自己生活节奏的人。
聚会结束后,我独自走在灯火通明的街头,心里倒有些释然。回想起来,我这些年也许和她一样,享受着独身的自由,但又被生活中的孤独所困扰。曾以为我想要的不过是重新找个人一起生活,而这几个月的相处却让我明白,也许自己真正恐惧的,不是婚姻的责任,而是无法找到一个真心想与我共度生活的人。
有些人渴望爱情,却更习惯独立;有些人憧憬婚姻,却害怕失去自己,而最终能走进婚姻的,只是那些真正想要为对方敞开心扉、共同承担生活起伏的人。李梅和我,也许我们谁都没错,只是走到最后却发现,我们之间始终隔着一层轻薄而难以逾越的膜。
几个月后,在一个老同学的婚礼上,我遇到了一个温柔的姑娘。她并不耀眼,也不是特别优秀,但她真诚而温暖,与她交谈的每一分钟,都是一种舒心的体验。我们之间没有李梅那样的锋利对比,却有一种相互欣赏的默契。或许,这才是我真正需要的生活——不再是不断磨合或试探,而是一种无须多言的理解。
不久后,我终于与过去告别,跟她走到了一起。我想过未来可能会遇到的波折,但我相信每一个真诚相待的日子,都是对过往岁月最好的告慰。